代人体检成产业,社会诚信何在 |
|
|
|
2000元能代替抽血,4000元能修改体检结果,确保100%合格通过……目前正是毕业季,入职体检迎来高峰期。据新华社报道,一些求职者为了确保入职体检能够顺利通过,求助于“代人体检”中介机构,而这些机构也公开宣称“只要交钱就能搞定”。有分析认为,“代人体检”之所以形成产业链,根源在于就业歧视仍然存在,一些明令禁查的体检项目,仍被部分单位暗地里作为参考。 由于入职体检可能包括少数不合理的项目和指标,一些人无奈之下选择走“特殊渠道”,而一些中介机构不失时机推出“代人体检”服务,形成一个包括中介、客户、枪手、“医院关系”等的灰色产业链。不难想象,用不了多久,几乎所有的体检项目,包括大多数合理的体检项目和指标,其结果都可能变得不规范、不可靠,甚至让人从根本上怀疑。这样的情形,对入职者和用人单位而言,都意味着一种难言的滑稽和沉重的悲催。它改变的不只是个别不合理体检项目的结果,而且将损害所有体检项目的结果公正,以及入职体检这项组织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。 面对已经形成产业链的“代人体检”,说“根源在于就业歧视仍然存在”,在大方向上没有错,的确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反思。据报道,有的中介机构还打出了“消除歧视,促进和谐”、“代体检是消除乙肝歧视的一种特殊方式”的宣传口号,表明他们自己对此有更特别的认知,企图拿“消除歧视”作为“代人体检”的挡箭牌。然而不能不说,如果由于个别就业歧视体检项目的存在,就把“代人体检”之形成产业链,主要怪罪于就业歧视,也是不全面和不理性的,不利于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。 “代人体检”形成产业,本质上是有人想以欺骗的方式获得对自己有利的结果——虽然说,如果不能避免对自己不利的结果,对这些人而言显然不公平,但以欺骗的方式规避对自己不利的结果,就是以不诚信应对不公正,其结果严格说来也是不公正的。虽然一些带有就业歧视的体检项目不合理不合法,但遏止违法的正确方式,是要依靠法律,以合法手段来争取和改变,而不能以违法遏制违法。更何况,由于“代人体检”产业的存在,使得一些合理合法的体检项目和入职身体素质要求,也有被“代人体检”造假应对的危险,而可能让更多不合格的入职者浑水摸鱼,让整个体检市场陷入更大的混乱之中,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。 入职体检本来是十分严肃的工作,不管是组织体检的用人单位,还是具体实施的医院,需要检查哪些项目,需要如何严防作假代检,都应该有严格的制度要求严密的工作流程。“代人体检”之所以形成灰色产业链,一些怀有就业歧视的用人单位自然难辞其责,但我们首先需要警惕的,应该是“中介腐败”这个最迫近的问题。 在现代社会,中介组织的职能是在政府与企业、企业与市场、私权与公权之间提供沟通、调节、监督、仲裁等中间服务,中介组织必须以独立、公正、信用为生存基础。然而“代人体检”这个灰色产业链中,中介机构非但没能起到维护公信、促进公正的作用,反而在入职者和医院、用人单位和医院之间扮演了勾兑舞弊行为、撮合违规违法交易的“皮条客”的角色,有的中介机构甚至直接上手参与违法犯罪操作(如买通医院修改体检结果、为入职者办理假身份证),形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、专业化的舞弊腐败链条。正是在中介机构的组织和推动下,“代人体检”产业链才变得如此顺畅而自如,在这个产业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,中介机构可谓“功”莫大焉。 如法律专家所说,代人体检是一种作弊行为,涉嫌欺诈与非法经营,如果是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,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,对代人体检的中介机构不但要给予行政处罚,严重的还应当追究刑事责任。此外,入职者如果是主动寻求中介机构的代检服务,并参与购买假身份证等行为,也可能涉嫌伪造、变造、买卖居民身份证件罪,可能被追究刑责。这些行为的性质如此严重,岂是一句简单的“根源在于就业歧视”,就可以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的? 从用人单位怀有就业歧视,到中介机构操作“代人体检”产业链从中渔利,都是一段时间以来多领域、多方面社会诚信缺乏的结果,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、诚信资源严重流失的结果。当务之急,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应当依法严查各种“代人体检”活动,对“代人体检”产业链中花钱购买“服务”的人员、打造产业链的中介机构以及提供“配套服务”的医院等严加惩处。为长远计,需要大力构建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,积累和巩固社会诚信资源,以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和严格的监管执法遏制就业歧视,从根本上消除“代人体检”产业滋生的条件。 |